台籍医生:两岸医生可以取长补短
来到大陆,台籍他们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医生医生发展和进步,结识了新的两岸朋友、凝聚了新的长补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台籍热情和温暖。他们是医生医生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正能量的两岸“传播者”。两岸青年声音,长补你我共同倾听。台籍中国新闻网特别推出《青听·两岸》融媒体栏目,医生医生共同记录两岸青年的两岸真实声音。 中新网北京10月25日电 (马壮 陈文韬)救死扶伤、长补悬壶济世、台籍仁心仁术……在行医的医生医生道路上,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揣怀梦想来到大陆学医、两岸从医。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台籍医生丁文蕴、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台籍医生陈栢叡、北京灵兰中医诊所台籍中医师刘元媛,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两岸医学领域异同。 2008年,来自台北的丁文蕴拿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目前是一名整形美容外科医师。 在北京生活21年的她,称自己是一个台湾人中的“老北京”。虽然两岸沟通习惯存在不同,但她也慢慢习惯了“北京大妞”式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了儿化音。 医患沟通是一门学问,在工作中的丁文蕴更注重与患者用温和的方式沟通,她认为在患者处于比较难过的状态时,温和的语言会让患者更温暖,也能让患者对医生更加放心。她肯定,将台湾民众的语言习惯用在和患者沟通上一定有好处。 步入职场这些年,丁文蕴还观察到,在大陆从医会有更多的平台可以选择,而且大陆的病例数量在体量上比台湾要多得多,这有助于积累更多的从医经验。 同样曾在北京求学过的台籍医生陈栢叡,因为爱情选择到福建从医。他提到,毕业后选择来福建工作,不仅是因离台湾的家更近,也因为福建具有“闽台一家亲”的优势。尽管陈栢叡长期在大陆的公立医院工作,但他对台湾岛内的医学界也有所了解。在他看来两岸的医疗环境存在着较大不同。 在台湾,医院更多以民营为主,而大陆则不同,公立医院数量更多。陈栢叡认为,大陆的医疗是偏公益性质,是一个民生的“最后防线”。 医疗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两岸民众在就医选择上也存在不同。陈栢叡说,台湾民众在生病时一般会优先选择去诊所、民营医院,而在大陆,公立医院的患者较多。 两岸医疗背景的差异,在陈栢叡看来却是好事。正如他说,“可以取长补短,让两岸的医生们一同携手,我相信对于两岸的同胞来说,都是更有福祉的一件事情。” 台籍中医师刘元媛,自幼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回忆起自己来到大陆的初衷,是想来中医的起源地学习中医。 提及两岸在中医领域的异同,刘元媛坦言,理念虽有碰撞,但却可以提供更多的启发。在台湾,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是用来康复、调养、偏养生的。例如,台湾民众在感冒后会优先选择看西医。 刘元媛说,大陆的中医则是可以和西医并肩站在救治病人的一线,大多数患者也很认可中医。她认为可以将台湾中医康养的概念和大陆中医的技术进行结合。 据她观察,两岸医生在和患者沟通上也存在不同。她认为台湾医生最大的特点是说话语速较慢,而大陆医生和患者沟通更注重效率。她解释,台湾医生的说话习惯语速较慢,需要和患者充分沟通以便了解更多病情。但也会造成诊疗时间久,能够服务到的患者会比较有限。 两岸的医生在工作习惯、观念上虽存在不同,但正如刘元媛所说;“大家可以一起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展望两岸中医发展的未来,她提到,两岸的中医师要常交流,及时更新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才能够携手走向国际。(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台青王魁峰:“希望成为两岸交流的‘螺丝钉’”
- 网传李铁一审被判无期是谣言,目前李铁案还未开庭
- 11名学生联合举报导师:“不愿用造假成果毕业”
- 监管再度剑指利差损,利差是寿险业的“浇头”还是“主食”?|智库大咖论②
- 民进党当局考虑向美方购买武器 国防部:“倚美谋独” 此路不通
- 现代鸟类的起源可追溯到恐龙时代
-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739款产品中藏着怎样的方向?
- 兴业银行鲁政委解读新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
- “土特产”链接“大市场” 产业振兴“钱”景好
- 干扰监测数据的“神秘管线”
- 国家移民管理局:部分国家人员可以用更多事由免签入境海南
- “不忘历史 珍爱和平”,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福建十年累计率先发布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
- 胡歌刘涛陈龙的“特别节目”:“环保不只是到远方捡垃圾”
- 湖北高速路车辆排长龙,工作人员沿途送食物
- 积石山县地震18小时:“最缺的是帐篷”,急需安全温暖过渡场所
- 中方回应美韩联合声明涉台内容:敦促美韩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
- 春节,那些象征主义的食物
- 四万余投资人等待兑付:河南永城首富陷资本危局
- 文旅爆火中的动物,“热爱不代表零距离接触”
- 搜索
-